本内容由原创小品剧本网友情提供,更多小品剧本尽在原创小品剧本网!
《回得去的故乡》
韩浩月
诗人曾说:“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。”故乡无疑是一个人最了解的地方了,但是,在离乡二十余年后,我反倒觉得,故乡到处都是景色。
这几年,每逢假期,催促我回乡的,是12岁的女儿,她喜欢老家的美食,也喜欢我带着她,在老家的矮山上、栗子林里、沿河公园中散步,去认识一些茂盛的树木与花草,去见她老爸的亲戚朋友,去县城电影院看一场电影……老家的生活,节奏很缓慢,或许她是喜欢上了这种缓慢的生活节奏。
对我而言,所谓的“乡愁”,已经淡化了许多。有人曾说,“所谓乡愁,就是你离开了某个地方之后会不停地想念它”,这算是对乡愁最通俗易懂的解释了。我倒不是因为想念才回故乡,而是觉得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动作,有了较长的空闲时间,就愿意回老家生活一段日子。当这样的日子变多了,乡愁自然也就淡了。
关于乡愁,我在不同的年龄段,有过不同的认识,前不久和朋友聊天,再次谈到乡愁话题,忍不住脱口而出一句话:“这几年脸皮变厚了,有事没事总往老家跑。”说完之后,把自己吓了一跳,故乡是自己的故乡,应该是想什么时候回就什么时候回,和脸皮厚薄有什么关系?
回忆起来,还真有关系。记得二十多年前离开家乡的时候,其实内心是犹犹豫豫不想走的,但一轮轮的送行酒喝完,箭在弦上不得不发,不想走就有点耍赖皮的意思了。家乡人希望你走,是希望你能有一个好的前程,但对于游子来说,走可以,回来时必须得带着点成绩,否则,就显得有点辜负了家乡父老。
年轻时不懂人生,曾经好几年除了春节之外,别的时间不愿意回家乡。不敢回的原因很简单,还是出于一种“未曾衣锦,不敢还乡”的顾虑。现在想想,多傻啊,那么古老的传统,那么陈旧的观念,你要是太过重视,就是给自己戴上枷锁了。真正的亲人和朋友,不会在乎你在外面混得好不好,人返家如鸟回巢,天经地义。
三十来岁,思想尚不成熟,返乡时偶尔陷入复杂混乱的情绪当中。在痛苦中左冲右突,终于摸索出了一个简单的办法——把自己当成家乡的游客,放假的时候回家乡住几天,随便逛随便吃,吃好玩好了拍拍屁股就走。依靠这一策略,我开心地混了好几年,虽然未免感觉有些自私,但也算一种自洽。不少人就是没有找到这种自洽方式,想回家乡而不能。
四十不惑,具体体现在处理家乡关系时,就是变得“厚脸皮”了,不再在意外界零星的评价。再说时代变了,家乡人的居住形式变得零散,人际关系相较以前也显得更舒服一些,没几个人在意你姓啥名谁。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变了,对家乡曾经失去的认同感,又一点一滴地积蓄在心里,“如果故乡不能给你安慰,异乡就更不能”,当我写下这样的句子,我知道,我已经与故乡彻底和解。
“家乡的味道在味蕾之上。”不少人都喜欢用这句话形容家乡,我也不例外,每逢还乡胖五斤,回老家,吃得好吃得美,成为最大的诱惑。但近几年变了,在对家乡美食依然热爱之余,开始有了愧疚心,这种愧疚感的主要来源,一是觉得自己没能为家乡做点儿贡献,二是对家乡的文化没有足够的了解,这么多年,自己一直浮漂于家乡之上。
所以,这几年,回家乡后做得最多的事情,就是遍游它的每一个角落,尤其是对产生过典故、古代名人留下过痕迹的地方,总是要多盘桓一会儿,也喜欢上了与家乡传统文化研究者聊天,多了解一些家乡的历史。走得越多,聊得越多,心里越安静,也觉得重新拥有了孩童时对家乡的单纯情感。
我不再认同“故乡是回不去的”这个说法。一个回得去的故乡永远在那里。尽管家乡在变,游子也在变,但两者之间风筝与线、水滴与河流的关系,永远不会变。风筝想要回到放飞者的手里,水滴想要重归母亲河,这是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住的。
当然,人与家乡的关系,是处在变化当中的。一直在家乡居住的人,和一直在外漂泊的人,也会对家乡产生迥异的认识。从简单到复杂,从复杂到简单,时光流逝,游子对家乡的普遍情感如日落和日出,在起伏之间,也有久远而恒定,终有一天,我们都会重新成为家乡的赤子。
更多小品剧本及精彩文章,尽在原创小品剧本网!